8月10日,番禺区沙湾古镇的青石板路映着烈日,广东音乐馆内传出的高胡、扬琴、椰胡、笛子、琵琶、中阮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声的旋律如丝如缕——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挚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之女拜卡达莫娃携家人走进这座岭南音乐殿堂,在欢快的节奏里,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广东音乐对话。
“广东音乐了不起!”
当天下午,在广东音乐馆,沙湾青萝乐坊的乐师们已持乐器候场,中阮的沉稳、扬琴的清脆与高胡的灵动交织在一起。
2点30分许,当拜卡达莫娃一行落座后,开篇曲《娱乐升平》一奏响,便以明快的节奏勾勒出岭南市井的鲜活气息。
拜卡达莫娃坐在前排,指尖随旋律轻轻点动,当乐曲中高胡模拟的“笑声”段落响起时,她望向身旁的家人,眼中泛起笑意。
随后奏响的《雨打芭蕉》更显岭南韵味。高胡以细腻的滑音模拟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层次感,扬琴的点缀如珠落玉盘。拜卡达莫娃微微前倾身体,目光落在乐师按弦的指尖,不时与身旁的晚辈低声交流。
“这是什么乐器?用什么做的?”当《雨打芭蕉》演奏结束后,拜卡达莫娃对手持椰胡乐器表演者示意要看看。“这个是椰胡,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乐器,也是广东音乐主奏乐器之一,这个琴腔是用椰子壳做的……”沙湾何氏广东音乐番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锦威向拜卡达莫娃介绍道。
她事后在交流中坦言:“这种用乐器描绘自然的方式很奇妙,像在听一段没有文字的故事,能感受到岭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乐坊接着演绎了《孔雀开屏》,以高胡的华丽转音展现孔雀展翅的灵动,拜卡达莫娃轻轻点头——这首曾被多国音乐家改编的乐曲,此刻在发源地听到原版演绎,让她格外感慨:“音乐真的是共通的语言,即便不懂岭南方言,也能从旋律里感受到那份温柔与辽阔。”
表演结束后,拜卡达莫娃主动走上前与乐师们交流,合影留念。她指着乐师手中的高胡问:“这种乐器音色很特别,和我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冬不拉一样,都能快速传递情绪,它的弦是用什么做的?”
青萝乐坊主理人张锦威笑着解答:“高胡的弦是用小提琴的高音钢丝弦移植过来的,比二胡弦细一些,而且高胡的琴筒圆形比二胡较小一些,音色更加高亢明亮,这也是广东音乐‘软弓’组合的音色风格。”
拜卡达莫娃连连称赞:“广东音乐了不起!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并且对冼星海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及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希望家里的年轻一代能够更多地了解广东音乐的文化特征,回去后可以分享给年轻的音乐家。“传统需要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就像冼星海先生的音乐,至今仍在中哈两国流传。”
“传统音乐里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谈及此次到访沙湾古镇的缘由,拜卡达莫娃提到了父亲拜卡达莫夫与冼星海的友谊。
“父亲常说,他和冼星海在莫斯科留学时,就常听冼星海哼唱中国民间旋律,其中或许就有广东音乐的影子。”她动情地说:“今天在这里听到这些曲子,仿佛能理解当年冼星海先生音乐里的那份根脉——传统音乐里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沙湾古镇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广东音乐馆还有青萝乐坊作为当地传承岭南音乐的重要力量,常年在古镇演出,也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张锦威表示:“拜卡达莫娃女士的到访,让我们更意识到广东音乐不只是地方乐种,更是国际交流的桥梁。”
“在我们的演奏过程中,没想到拜卡达莫娃对广东音乐的传统乐器椰胡很感兴趣,希望通过这次交流可以让拜卡达莫娃女士将广东音乐带出国门,以便以后有更多交流机会,使广东音乐名扬海外。就像《雨打芭蕉》这些旋律里的善意与美好,值得被更多人听见。”面对拜卡达莫娃的到访,张锦威难掩兴奋之情。
走出广东音乐馆,拜卡达莫娃一行又到古镇的何世良艺术馆、三稔厅、一物堂参观交流。在一物堂拜卡达莫娃一行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了兴趣,不时与人交流和互动。
音乐之外,是古镇风情的浸润。 演出结束后,拜卡达莫娃一行漫步沙湾古镇,镬耳墙下,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她们饶有兴致地穿行街巷,挑选富有沙湾特色的精巧纪念品。一件件手信,不仅承载着此行的美好记忆,更是番禺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最佳印证。
离开沙湾古镇广东音乐馆时,拜卡达莫娃说:“回去后,我要把今天听到的旋律讲给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朋友们听,让他们也知道,在遥远的中国广州番禺,有这样动人的音乐在传承。”
这场跨山越海的乐声相遇,让沙湾古镇浓厚的音乐氛围和文化底蕴再次跨越国界,源远流长。
这场因先辈友谊而起的音乐之约,不仅是对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跨国情谊的延续,更印证了广东音乐作为文化使者的力量——它以丝竹为笔,在国际文化交流的画卷上,持续书写着岭南韵味的故事。
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钟世伟 杨颂 谢展鹏